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砥砺奋进的五年】海晏县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
【砥砺奋进的五年】海晏县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三)
海晏县人民政府:http://www.05316688.com    来源:海晏县农牧局    创建时间:2017/9/8 9:42:32    

海晏县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以来,海晏县立足区位、畜牧业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突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构建“4+4”现代农牧业生态发展模式为抓手,着力实施农牧业生态改造、畜牧良种、草畜联动、特色引领、龙头带动、加工转化、规范提升、品牌打造、科技支撑、平台保障十大工程,海晏县先后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全国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县。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 %,呈现出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安居乐业、农牧区绿色发展的良好势头。

抓转型,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坚持控制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原则,着力以稳粮优经扩饲调优种植业产业结构,以发展牦牛藏羊,适度特种养殖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打造培育了以产业融合、绿色循环为特点的沿315一二三产业融合,甘子河乡、青海湖乡、哈勒景乡草地生态畜牧业和金滩乡、三角城镇农牧循环三个示范带,农牧业初步形成了内优结构、外延市场纵向分层带动、横向融合驱动的新格局。

重生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草畜联动为切入点,全县禁牧草场208.64万亩,草畜平衡草场239.92万亩,共核减牲畜21.7万羊单位。大力发展饲草产业,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加大实施生态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面积达到280万亩,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恢复,使生态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从而达到了保护生态与推进生产发展的双赢。探索实践了农牧耦合、草畜联动、种养一体、绿色循环的塔列模式,推动草地畜牧业从资源配置型向资源再生型转变,实现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以草原防治为关键点,鼠虫害及毒杂草防治面积累计达400余万亩,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恢复。以粪污处理为突破口,依托环友等龙头企业,整县制推进粪污再生利用,实现饲草料种植-牲畜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生产-种植业联动循环,年收集处理粪污10万吨以上,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51处,通过省级认定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1个,被列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补短板,提升农牧业发展支撑力

 

强化规划引领,通过整合各类资金不断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暖棚覆盖率83.5%,冬春草场围栏达到100%,通电户98%,农牧业生产设施和农牧民生活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处于全省藏区前列。主动应对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加强品种、生产、加工等环节技术应用,推广应用藏系羊两年三胎、牦牛提纯复壮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推进牦牛、藏系羊、半细毛羊、油菜、青稞5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全县核心群数量扩大2105.21万头只,良种青稞基地5000亩,舍饲养殖半舍饲占比达到30% ,牲畜良种化程度达80%,农作物良种化达到98%,良种对畜牧业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

促融合,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以构建链条完整、功能互补、业态丰富的产业融合机制为目标,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州”“全国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建设,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青洽会、畜种大会、达玉草原音乐节等平台,推进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的新型业态模式。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222家,引导农牧区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聚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培育了七位一体的夏华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园,海晏牦牛”“海晏羔羊肉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识,注册金柴银胡”“清湖源等品牌商标18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5%。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搭建农产品进城、网货下乡双向流通渠道,近200余种本土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牧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拓展,综合效益有效提高。

惠民生,强力助推脱贫攻坚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将贫困户纳入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设立2000万元的普惠金融产业扶持基金平台、撬动金融贷款3亿元,助推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民族手工、特色文化等优势产业。依托“12560”扶贫产业示范园(1个扶贫产业园、2个龙头企业、5个产业基地、60个村级专业合作社),以六轮驱动(贫困户参与经营、用人用工、统一销售旅游产品、提供大学生创业平台、直接参与分红和发放生活补贴)的方式,实现了贫困户就近就地务工、收入持续增长,现代农牧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