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晏县立足特殊生态地位,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州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筑生态保障长效机制,压实生态保护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初现成效。一是抓生态工程。重点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等重点生态项目等重点生态工程12项,完成封沙(山)育林(草)26.95万亩、防沙治沙1.4万亩、人工造林0.74万亩、义务植树55.5万株,生态修复3.3万亩、湿地保护2.76万亩、有害生物防治11万亩,累计发放草原生态禁牧各项补助资金0.83亿元,禁牧草原面积达到208.64万亩,鼠害防治375万亩、治理草原630.64万亩,狠抓“山水林田湖”项目落地生根,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抓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工业“五转”,关停所有洗煤、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累计淘汰铁合金1.5万吨,淘汰洗精煤产能72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含西海镇)较2012年下降0.5吨标煤/万元。三是抓生态修复。在塔列村开展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相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生态移民措施,先后搬迁6个村,1307户4781名农牧民转移到城镇,禁牧草原面积达到208.64万亩,核减牲畜21.71万只羊单位,草畜平衡面积达239.72万亩。积极开展草原鼠害和毒杂草治理工作,50%的鼠虫害草场和近30%的毒杂草草场得到有效治理。加强环湖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由2003年的不足200只达到1464只。四是抓生态监管。机构改革中,将县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监管力量有效整合。建立环境网格化管理机制,县乡村三级环境监管职责进一步明确。全面实施草原、森林生态奖补机制,设置200个乡村保洁员和388个草原、林业生态管护岗。积极落实“河长制”,全县4条重点河流均确定了责任河长,梳理出县级河湖名录6个、乡级13个、村级32个。五是抓环保执法。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执法检查,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出动环保执法检查92次,查处污水处理厂违规案件1起,并责令整改,加强环境保护12369举报热线信访举报投诉件值守工作,确保案件按时回复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六是抓责任考核。修订完善《海晏县科级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实施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地区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体系。七是抓问题办理。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相结合、显性问题与隐性问题相结合、反馈问题与自我查找相结合、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相结合,累计梳理查摆生态环保问题34个,目前已整改完成的27个,整改完成率80%,剩余需长期整改的7个。接省委督查室转办问题16项,答复13项,正在答复3项。八是抓污染防治。制定了《海晏县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在县城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全面推进全省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建设,海晏县、西海镇污水处理厂均实现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15%。湟水河源头、麻匹河等重点流域和居民用水水源地实现有效监管。发布了《海晏县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方案,建成环境空气自动检测站并联网运营。划定海晏县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开展城市扬尘、煤渣、噪音污染专项整治,工程建设领域严格执行“5个100%”措施,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85%。着眼解决县城集中供热热源脱硫脱硝设备缺乏的问题,组织实施了投资9629万元的宁北电力热电联产项目。九是抓督查问责。对发生重大环境事件实行“一票否决”和终身问责制。严格按照《青海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加强监督检查,健全落实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十是抓长效机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行动上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整治、绿色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研究制定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及从土地出让金和矿权出让金中提取设立县级生态修复基金等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