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贵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和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民族、社会、语言等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考证地名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古代民族的分布迁徙,以及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些文化内涵反映在地名上,不仅突现了命名文化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海晏历史悠久,是一座地名文化资源的“富矿”,历史上各民族迁徙和变化中,遗留下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宗教、语言等各方面的口传及历史遗迹,加之历史上联通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渠道——唐蕃古道、湟中羌道、丝绸辅道,贯穿境内,使得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军事文化与城堡文化、工业文化与商贾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海晏地名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海晏地名由来。
以国民政府一言九鼎,鼎足而立,批准这块古老的处女地本着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等四个方面,即一是昆仑神话;二是地理位置;三是人文诗歌;四是当政者意志,多谋善断,冠名“海晏”。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首先起始于昆仑文化。《山海经》《西山经》《大荒西经》、《大礼戴.五帝德》、《屈赋.远逝》都记载“西海”即青海湖。返本溯源,青海湖的古藏语名称为“赤雪甲姆”(藏文拉丁转写为khriphyOgsrgyimo)“甲姆”的汉语意思就是“王母”“赤雪”。“王母”“赤雪”在藏文中有两种解释:(1)拥有万帐臣民的(王母);(2)藏文将“赤雪”一词另外写作khrishor便可解释为(湖水)吞没万帐。这后一种解释,说明青海湖风高浪急,曾吞没过上万顶账房家的人畜,在万分危急之时,西王母出现,他法力无边,制服水患,拯救了众多牧民和牲畜,西王母则成为受人敬仰的青海湖女神。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政府派员祭海的史实,既是定国安邦的政治行为外,又含有对青海湖女神西王母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其次依据地理位置“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西海”即青海湖是西戎羌人包括西王母最古老的先零羌、卑和羌、烧当羌繁衍生息的活动中心。后来中原汉文化与古羌文化、昆仑文化交流与融合,不论“西海郡”、“海晏”都与“羌海”、卑和羌海及“西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海”,无所谓“晏”,“洋洋西海水,威名穷天涯”。
第三借鉴历代诗文典籍。海晏地名又在权威的《成语大辞典》中说:“海为大海,晏为平静”意为四海升平,海平浪静,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在“沧海横流”反义词中诠释“河清海晏”海晏地名又多反映在历代诗歌中。《历代咏青诗选》中也有“海晏”意为海水平静。令人穿云裂石,有首诗称道:“王莽雕虎镇河源,从此西海波尽晏”。
海晏之名出神入化,早于战国楚人屈原《天问》“应龙河画.河海何历”是说大禹治水应龙“人尾画图,河即黄河、海为西海,按图流淌,河海分家。原来黄河横流流入西海,湮没周边,水患无穷,后来河水分道,流入龙羊峡,西海才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患。唐代,箫颖士的《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中有“庾万三登之禳,河清海晏之瑞,舞七旬而殊俗格,歌六律而薰风至”。
清代著名皇家林园圆明园中有“海晏堂”是园中十四景图之一,其中有十二生肖吐水,景观奇特,耐人寻味,闻名中外。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青海诗人、才华横溢的吴氏《青海骏马行》中有“海水澄澄不起波,到处文人歌海晏”,诗中“海晏”意为即西海风平浪静,国家太平盛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任西宁镇总兵,后任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才高八斗的马福祥在《祭青海歌》中有“观海滩为水,海晏不扬波”
第四体现当政者的意志。民国26年(1937年)青海省政府大展经论,重温诗典,承前启后,不吝赐教,不谋而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三角城设局,官方沉思默想,脱颖而出,命名为海晏。民国31年(1943年)国民政府批准正式升县,冠命名海晏县。从此垂范百世“海晏“以自然崇拜寓意为国家长治久安,之后流传至今,独名天下。
第五海晏冠名与西海郡龙夷城有关。郡治改县治,具有文化的特殊性。西海郡治龙夷城,今海晏县城,大气磅礴,驰名中外。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的动物。故称神龙,尊为吉祥之物,为人额手称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西海羌人的图腾,炎黄子孙称为龙的传人,故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盘虎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飞虎行 ”、“龙呼虎啸”、“龙争虎斗”等等。
龙夷“龙”是羌人图腾,“夷”是指中华民族图腾的少数民族驻居的郡城。
东汉又称龙耆,“耆”即老,六十花甲,又意为西部历史很早的郡城。
根据龙夷,龙耆冠名,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唐代曾在西海设应龙城,吐谷浑在西海海心山上放牧养马将良马称“龙驹”璀璨夺目,风靡一时,至今海晏县地名中仍有:峨曰龙洼,嘛呢迪龙洼、增毛龙洼、德格龙洼、雪沁龙洼、却龙琼洼、曲库龙洼、却龙切、龙洼果落。龙夷城北山称龙山,得天独厚,龙城为海晏代名词,超今冠古,超世绝伦,故西海郡治龙夷城也称“中国龙城”,受荣不惊,当之无愧。
海晏地名的历史沿革与“西戎羌人”即西王母部落,历代设置“西海郡”、“丹噶尔”、民国时期改湟源县合而为一。按迹循踪,兼容并包,追溯源头:商周时期,海晏称“西戎羌地”也称“西部牧羊人地”《说文.解字》记载:从羊从儿为羌,羊大为“美”,羊在我头上“羲”。“羊”字是中国文字里最为吉祥如意的字,诸如“洋、鲜、祥、善、样、翔、群、姜、氧、养……”羊与羚、羝、羱、羔等是羌人精心培育的优良品种,对华夏畜牧作出的巨大贡献。说明商周时海晏是中国西部最美最洋、地杰人灵、物华天宝的地方。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民族刚刚从中原地区兴起时,西王母部落创造的昆仑文化已经得到高度发展,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中原部落首领可以借助这个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智慧讨平强暴,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西王母部落十分注意同中原的友好关系,主动支援、主动献地图、主动贡物。可见,早在4500年之前,海晏就与祖国内地政权的关系非常密切,西王母部落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渊源之一。有种寻根问祖、数典祭祖的恋情
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有西王母古塔遗址。这座塔在汉代西海郡治龙夷角城北面的山梁上,当地群众称为杨家塔儿,藏族群众说:这是藏族修建的古塔,是用来纪念阿乃贡玛坚茂的,译为汉语称“西王母”。唐代史学家段成式云;西王母姓杨名回。看来,杨家塔儿就是西王母古塔,尘埃落定。
翻开中国史,海晏地名占据光辉灿烂的一页。先秦时据《中国通史》称谓“先零、卑和、烧当。汉代据《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十三州志》、《青海通史》记载:今海晏称“西海郡”下设五县,其中龙夷(今海晏三角城)、监羌(今湟源县),两晋据《晋书》、《魏书》、《北史》、《南史》《青海通史》、《秦边略记》称”卑和虏”即“乙弗勿敌国”;隋代据《吐谷浑史》、《海晏县志》称“西海郡宣德县”;唐时《旧唐书》、《新唐书》、《青海通史》记载,吐蕃修筑鱼海军城,海晏称“鱼海城”;明初据《湟源县志》称“东西俱尔湾”;明末据《东洋史》称“德木尔卡”即湟水流域;清代据《丹噶尔厅志》《青海通史》称“丹噶尔”。
民国初年据《湟源史话》、《海晏县志》记载北京政府为统一全国行政建设,将“丹噶尔”改为“湟源县”其意有:一是湟水源头;二是海晏地域有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三皇即湟;三是上古时代的“三皇”都出于西戎羌地。民国26年(1937年)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湟源县、都兰县、祁连县交界处设局,冠名海晏。《青海通史》《马步芳统治时期的行政建置》记载:民国32年(1943年)8月27日青海省政改会议决定,9月2日,青海省政府训令秘机(4256)号令。升格为海晏县,县治“三角城”。三角城不是城一角塌陷,而是故城地处东、西、北三面交通要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开明宗义而冠名。晋人有诗写道:雄图西海郡,霸气龙夷城。青海不杨波,华夏有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