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晏县沙漠化基本情况
海晏县沙漠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岸湖滨沙漠区,东南至大水塘,西南到青海湖岸,西北沿白佛寺----托勒滩----塔勒宣果一线,至哈尔盖河,海拔3196—3596之间。据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北岸湖滨沙漠区,是环青海湖沙区的重点沙化县,沙漠化总面积103.4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5.5%。占全州沙区土地面积的77.5%。其中,流动沙(丘)地44.8万亩,占沙漠区总面积的43.3%,半固定沙(丘)地6.2万亩,占沙漠区总面积的6%,固定沙(丘)地13万亩,占沙漠区总面积的12.6%,露沙地37.3万亩,占沙漠区总面积的36.1%,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3.14万亩,占沙漠区总面积的2%。
二、沙漠化成因
由于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林草植被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致使土地沙漠化和草场退化加剧。主要表现为:
一是由于林草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差,加之气候干旱、导致水资源减少。甘子河等河流径流量越来越小,部分小河流出现季节性断流。
二是近年来由于风沙、水力和冻融侵蚀危害较大,我县很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日趋扩大,侵蚀危害程度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57平方公里,约占我县总面积的8%。
三是长期以来,受气候干旱和鼠虫灾害的影响,加之牲畜过量,掠夺性放牧,致使土地沙漠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三、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防沙治沙工作“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使地方政府真正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沙区生态建设的决定和建立禁牧区、天然林草保护区及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连续多年召开全县生态建设动员暨表彰会,切实把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工程,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及青海湖流域项目等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身生态建设,加快了防沙治沙步伐。
(二)因地制宜,科学治沙,注重防沙治沙的效果。在防沙治沙中,我县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设成效。注重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沙地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围绕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依据自然条件差异,确定治理重点和治理方式,选择适宜的林种、树种,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大力推广沙地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等综合治理模式,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坚持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造林和封育结合,以封育为主,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有了明显提高。
(三)狠抓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我县防沙治沙工作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依托林业重点工程成为我县防沙治沙的建设核心,也是我县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组建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林业部门主要领导、技术干部为成员的林业技术督查组,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技术服务督查网络,深入林业生态建设第一线进行现场指导服务,对植树造林进行跟踪监督和质量检查,对在造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造林未达到标准的,要求坚决返工,需要补植的地块及时进行补植,切实做到了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施工。
(四)坚持依法保护植被,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在加快沙地治理进度的同时,全县加大了林草植被的保护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防沙治沙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森林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对沙化、退化、盐渍化“三化”草牧场实行禁牧和限牧,对固定、半固定、流动沙地进行封育,对天然林草较好地域和湿地实行封闭保护,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特别是对新造林地和种草地,层层落实管护责任,采取专人看护、围封等措施,减少了人畜毁林破坏植被现象的发生。此外,森林公安、林政、草原监理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草植被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部门联动与协作,形成共建合力。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和全社会参与。我县农牧、水务、计划经济、国土、铁路、公路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记其功,各受其益”的原则,实行分工协作责任制,协同作战,共同完成防沙治沙、林业生态建设任务。
四、沙漠化治理成效
为控制沙漠化面积的继续扩大,逐年恢复沙区植被,我县从1980年开始防沙治沙,对克土斜玛、大水塘一带6万亩的沙丘实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围栏总长30公里),并指派专人守护。1986年试种沙棘防风固沙林,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及固沙方式,在丘间洼地利用客土、有机肥、水配制成营养土坨深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尤其是近年试搞的草格沙障防沙治沙效果较为明显,为防沙治沙工作探索出较为典型的应用经验和林业科技推广新领域。截至目前,沙区治沙投资累计达到4787万元,共营造防风固沙林4.58万亩,封(沙)山育林18.8万亩,其中已成林面积1.6万亩,未成林面积2.98万亩,成活率达85%,保存率80%以上。经过治理,封育区内的沙蒿、西藏沙棘、金银露梅等天然植物逐步恢复,人工营造的沙棘生长良好,环湖沙漠化初步得到遏止,林地覆盖率从原来的10—20%提高到30—40%,最高地带达到60—80%左右,使本地区分布的1.8平方公里残败天然林得以安全保护。我县的防沙治沙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2002年5—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胡锦涛,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曾到我县视察了防沙治沙工作,并就做好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02年和2007年被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2012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林业站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