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是中国最美的湖,是青海省的一个重点景区,同时它也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其湖泊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环湖一周360公里,比着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从空中鸟瞰,犹如一个醉卧的仙女,被誉为“高原上映天镜”,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达32米,蓄水量约为1000亿平方米,湖面海拔达3196米,比两个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摄氏15度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湖中盛产一种叫裸鲤的无鳞冷水鱼,俗称湟鱼,由于湖水很冷,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十年才能长一斤,是我国重要的水生动物,也许是优美的环境所造就的,青海湖湟鱼身材苗条,皮薄发亮,肉质鲜嫩。为保护这一珍惜物种,青海省政府采取了封湖的育鱼措施,所以现在来青海湖旅游,已经很难吃到湟鱼了。
青海湖古代称为鲜水海,卑禾羌海。藏语称“错温布”,蒙古语称“库库淖尔”,都是青蓝色海的意思。汉代称为“西海”,北魏开始称“青海”,青海省的省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宏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延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大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青海湖周围还有诸多山神。山神是藏族原始神灵,在藏族思想意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神圣地位。它被看作现实保佑之神,藏语称“域拉”或“域斗”。山神是自然精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超自然力的高级形态之一,其形成的基础是万物有灵观念。被赋予神性的山有:湖东部的索格(野牛山)神,南面的龙宝赛金和哈土,东北的莫兰同宝,西北的亥那,北面的杂麦和阿木尼克。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枚硕大的蓝宝石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的壮美风光和绮丽风景。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数不清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骏马犹如五彩斑斓的珍珠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倾,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到来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那么,青海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把它托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之上,又是谁把它装点得如此绮丽多姿呢?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说在远古时代,东海龙王生了四个儿子,儿子长大后,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分别担任南海、东海、北海龙王,唯独小儿子无海可去,老龙王迫于无奈,一日驾云来到青海湖,见这里风光迷人,于是就汇集了108条河流,造成了“西海”,让小儿子担任“西海”龙王,这“西海”就是现在的青海湖了。
有人把青海湖比做是“大海退却时遗落的一滴伤心泪水,仰或是地球山崩地裂自我颤变时留下的一份蓝色忆念。”无论是“泪水”还是“蓝色忆念,”我们却把它看成是女娲补天时不小心遗落下的一块蓝宝石,或是镶嵌在世界屋脊上的一面明镜。
朋友们,在这样温暖的夏日,我们不妨甩掉鞋袜,挽起裤子,扑进青海湖的怀抱。青海湖会以它的宽厚接纳我们,看着从远处涌来一层层雪白的浪花,在我们裸露的腿上轻轻的抚摸,好像母亲温柔的手在抚慰她的儿女们,此刻,在生存当中无法避免的烦躁、忧虑、无助、羞辱、沮丧都被青海湖博大而无私的胸怀容纳和化解了,在它面前,谁想要把心灵一丝一毫的污垢隐藏起来,那是多么的艰难而愚蠢啊!没有拥挤、没有喧闹和噪音,投入到这样的肃穆,常使人悠悠然兴起怀远而思古之幽情!我们的脸上会显现出很难有过的宁静、安祥和真诚,我们的思绪也会像向我们涌来的层层浪花一样激荡。
青海湖原先是个淡水湖,湖中生物很多,变成内陆湖后,随着湖水的不断下降,湖水中盐分逐渐变浓,盐度达到了千分之六,加之海拔较高,水中的含氧量比较低,浮游生物稀少;湖中的动植物因之也大大减少,有的则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了,青海湖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也有个传说。
青海湖本身是一眼神泉,当年二朗神杨戬被孙悟空打败,逃至这眼神泉边解乏,用三块石支了一口锅做饭吃,取泉水后忘记了盖好神泉盖子,二朗神刚把盐撒到锅里,泉水马上涌出成了一片汪洋。情急之下,他抓起了一座山压在神泉之上,便成了现在的青海湖和湖中的海心山,支锅的石头便是现在湖中的三个小岛(三块石),撒在锅中的盐和水溶在一起,所以湖水是咸的。
青海湖周围居住的不仅仅是藏民族,还有汉族和蒙古族。蒙古族人民对青海湖也是尊崇有加,他们把青海湖称作是“库库淖尔”这个称谓也有个传说。
青海湖美丽辽阔,湖边有茂盛的牧草,是富饶的天然牧场。
自古至今,各民族环湖而居,生息繁衍。
可是,一些部落头领为了权势私欲,不断挑起战争,使平静的草原阴风怒号,愁云惨淡,一场战争下来,搞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这时,蒙古族内出了一位英雄,他叫库库淖尔。他耐心地教育他的本族兄弟们,要和邻居和睦相处,强烈反对头人们挑起的战争。
和他相邻的部族常受到豹子和狼的频繁袭击,库库淖尔组织本族强壮猎手射杀豹子和狼。有一年,与他相邻的部族遇上了天灾,他四处奔走,挨家挨户说服本族帮助相邻部族摆脱困境。他的义举受到了草原上各族人民的赞扬,各部落之间的仇恨也开始慢慢化解了,草原重新变得安宁祥和。
为了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库库淖尔劳累成疾,最后离开了人世。草原上的人们听到后放声痛哭,哭声传到了天庭,天神才知他是个善良勇敢的人,是个英雄,就把他封为团结之神,让他管理环湖牧民的祸福。牧民们知道此事后,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后来把青海湖叫库库淖尔。
当然,藏民族的传说不甘落后,甚至更为神奇。相传青海湖是赤雪女王赤雪嘉姆,意为碧玉湖赤雪女王,又称青海湖。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片草原的人们共用一眼神泉水,取出泉水后要用石头掩盖起来。有一天,一个女人取水后忘了盖井盖,至使泉水溢出形成了大海。后来菩萨(另一说莲花生大师),从印度搬来玛哈代瓦山压住泉眼,这就是如今的海心山。与此同时,一个女妖也搬来一座山峰(在天峻县境内)相击,结果被击碎,是如今湖西南部的孤插山。
到了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降伏了女妖,女妖皈依佛门,以保护藏地,成为藏地的护法女神之一。
民间还传说青海湖里住着赤雪女王九姐妹。有的藏文文献中记载湖中住着曼秋姆王姐妹。对她们崇拜有加。每逢藏历羊年,数以万计的佛教信徒来此朝拜。湖中海心山最高处建有两座小庙,是环湖地区着名的修行圣地,常有尼姑和阿卡在此闭关修炼。关于海心山还有个传说。
据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雪域的逻些城(今日拉萨)处在欢乐的海洋中,上至官员,下至黎民,盛装聚集,瞻仰唐朝公主的花容月貌。其中,有一个奸臣,看见公主是人间第一流的美女,便垂涎三尺,暗打主意要把公主弄到手,便在两新人之间挑拨离间。奸臣偷偷向公主说道:“公主啊,我们的国王身上有狐臭,你到他跟前,就得用袖子捂嘴!”,而对国王却说道:“国王啊,那位公主豁合嘴,怕人看见,就用袖子把嘴捂住”。奸臣的不法行为,被年高德邵、法术又高的大臣戈尔识破,当着松赞干布的面揭穿,松赞干布反倒以为戈尔在陷害好人,一气之下,便下令驱逐出境。戈尔愤怒之下双目失明,带上小孩向东进发。一天,走到今日青海湖的河床处,父子俩又困又乏,小孩口渴的要喝水。戈尔掐指一算,发现了这里的奥妙,便指着低谷深处的一块石板说:“到前边去,揭开那块石板会有清水冒出来”,并再三叮咛道:“喝了水,马上盖好石板,要不,会出大乱子的。牢记、牢记”,说毕,拖着疲乏的身子躺在地上睡着了。小孩揭开石板,果然甘甜的泉水冒出来。小孩连喝几十口,才解了渴,然后又洗手洗脚,玩了个痛快,随后跑到别处去摘花、捕鸟,把盖石板忘了一干二净。不料,那水越冒越高,越喷越猛,等到戈尔老人醒来,面前已是一片汪洋大海,无法再盖上石板了。戈尔知道这个水眼是当年平息洪水时凿下的,若不镇住便会酿成大祸。戈尔老人急中生智,用足法力,掷出了一把宝剑,把西藏一座名叫沃羌俄吾的山头削了过来,压在冒水的眼上,狂喷的水被镇了下去。这半座山头便成为后来的海心山。但碧波连天的大海,再也无法退去,它便成了后来的青海湖。
青海湖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唐玄宗、宋仁宗一直到清雍正几次加封于它,至今环湖地区还留有祭祀海神的多处地点。
传说不论怎样神奇,毕竟是传说。其实,青海湖作为一个内陆湖泊,它的形成和变迁,应该说是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的杰作。据科学调查得知,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原来是一片浩瀚无际的古海洋。在200万年以前,由于地壳断裂,地球出现了激烈的造山运动,使得这片古海洋逐渐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等一系列山脉,无边无际的海水,有的退到了太平洋,有的被隆起的高山环绕起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在这时被周围隆起的山脉堵塞而成的一个巨大的湖泊。当时,湖面同柴达木盆地相连。大约13万年以前,由于高山不断隆起,青海湖同柴达木分离开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外泄湖。那时,周围100多条河流的河水注入湖中,湖水从东面泄入黄河。以后,湖东地势又渐渐隆起,形成了日月山,湖水的出口处被隆起的山脉所阻隔,变成闭塞湖。随着青海高原气候的变化,青海湖的水注入量低于蒸发量,使得湖水不断下降,湖面逐渐缩小。据考察,现在的湖面同初期形成时的湖区相比,在东西走向上至少退缩了20多公里,水位下降了80多米,湖的面积缩小三分之一多。真是茫茫青海湖从古到今,几经沧桑,几经变化。据有关监测数据显示,1908年至2000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11.7米。由于湖水位持续下降,青海湖水盐度随水量减少而升高,对水生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存及繁衍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目前青海湖湟鱼生长缓慢,个体小型化,繁殖力下降。
近百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寒冷,青海湖区降雨量日趋减少,不少河水干枯。原来青海湖周围有无数小泉,汇成100多条大小河流,现在只剩下40多条,每年河水的补给量约40亿立方米,而蒸发量却高达70亿立方米,造成了湖面逐年下降的趋势,青海湖面逐渐缩小,出现了尕海、耳海两个子湖,湖中原有海心山、三块石两个小岛,现在又增加了鸟岛、沙岛、蛋岛等三个岛,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上有鸟,万鸟栖息的绚丽世界。其中位于湖西的鸟岛,本世纪初还是一个只有0.1平方公里的孤岛。10多年前,只有在枯水季节,人们才能进入,而现在变成了与陆地相连的半岛,岛的面积还在逐渐扩大。目前,青海湖水仍在不断下降之中,湖面还在缩小。据有人分析,等到湖水下降到补给量和蒸发量大体相等时,青海湖的面积才可能保持平衡。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因为环湖地区降雨量有所增加,对湖水的补给量增多,再加上环湖地区的生态改善,青海湖的水位有了大幅度的上涨,约上涨了15米。
青海湖中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水草葱茏,景色旖旎。这里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据史料记载:青海湖“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相传,汉平帝时,王莽秉政,在湖滨设西海郡,曾游牝于上,得龙种,日行千里,称青海骢。隋大业五年,炀帝西巡,到青海陈兵讲武,七月置马牧于此,以求龙种。以前,人们还在海心山兴建庙宇、房屋,一些尼姑、喇嘛常到这里讲经、修行。那时,青海湖无舟楫可渡,人们就在冬季冰封后,赶上马匹、牦牛,驮上足够一年的生活用品和各种物资上岛。夏秋季节一直在岛上生活,冬季冰封后再出海来。现在,仍有人住在岛上,负责保护岛上资源。着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注湖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尤其是养马业更为发达。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着《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汗血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闻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着称。唐代诗人杜甫在《高都护骢马行》一诗中曾竭尽赞美之词来夸耀青海骢马的雄姿和威武,诗中写道:“……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雄姿未伏枥恩,猛志犹思战场利,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从唐代开元上间起,唐朝与吐谷浑、吐蕃就在日月山设立互市,进行茶马交易,以后还专门在青海设置茶马司,管理茶马交易。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
青海湖集中反映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景观特色,它集高原湖泊风光、绚丽的草原、雪山、沙漠景物和浓郁的藏族民俗风情为一体,是一个面积大、海拔高、景色奇、文化古的风景名胜浏览区,具的鲜明的高原和“西部”特色。海晏县境内的青海湖北风岸以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为青海湖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的沙岛、金银滩草原、金沙湾、月牙湖、芦苇湖、褡裢糊、尕海等旅游资源组合优良,品位高、质量好、特色明显,是青海省乃至西部的旅游热点和投资热点。
朋友们,青海湖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碧草连天,轻波万里。有一些独特的自然现象,如果你们有机会看一看,也非常有意思。早春的时候,当大草原上还一片萧索,满目枯黄的时候,青海湖就按捺不住它澎湃的激情,开始蠢蠢欲动了。它表现激情的方式是“开湖”。开湖有文开和武开两种,那可真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景观。解冻开湖的时间大约是每年的4月上旬;某一天,突然狂风大作,从早晨一直刮到傍晚。第二天早晨一看,头天还是千里冰封的湖面,已经是蔚蓝色的一片湖水了,就连一点点残存的冰渣也找不到。叫人不得不发出感慨:大自然真是神秘莫测呀!这是多数情况下开湖的情况。人们称这种开湖为文开湖。武开湖的前奏也是刮大风,湖里的上空黑云密布,笼罩着整个湖面,西风怒吼,猛听“咚、咚、咚”的响声来自天边,夹杂着“咔嚓咔嚓”的冰裂声,阵阵西风吹来,铺天盖地的冰排犹如千军万马踏空而来,冰块被风吹起,接着插下来,“嚓、嚓、嚓”的声音震耳欲聋,一会儿堆成了一座冰山。一块大冰块被迅猛的风刮起,冲到冰山顶,然后滑落在冰山脚下,不到几分钟。大冰块上迅速汇集了无数小冰块,一座冰山又形成了。刚才眼前的白茫茫的一片,此时,海水经过了一个慢长的冬天的修养生息,露出了清朗的面孔,蓝蓝的,浪花勇猛地翻卷着,把冰山推到岸边,大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奇景。如果你有缘,在下午看到这番景象,那才让你永远铭记在心。太阳红红的被巍峨的西山顶着,半边天映红了;岸边堆积着雪白的冰山;宽阔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红、蓝、白三色相互映衬,灿烂而夺目,此景让人不由发出“何似在人间?”的惊叹。当然,来青海湖旅游的最佳季节还是每年的七、八月份。环湖地区的七八月份不仅气候凉爽(平均15℃)。景色宜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此时的青海湖是直观而又形象地展现给世界的最佳时节。因为每年的这时候,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在此举办。
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简称环湖赛。首届环湖赛于2002年7月27日成功举办,是目前亚洲等级最高的公路自行车赛事,每年比赛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二十多支自行车队参加比赛。赛程一千多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比赛多半路程在碧波浩淼的青海湖畔进行。
随着环湖赛的成功举办,青海省、特别是环湖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从2005年开始,国际自行车联盟正式批准,环湖赛是全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公路自行车赛是因为自行车行进在公路上而得名的,公路自行车赛分一日赛,多日分段赛,个人计时赛和团体赛。环湖赛是公路赛里的多日分段赛,多日分段赛的计时方式是每一个赛段的时间累积起来,最后来评定个人或团体的总排名。个人成绩领先的队员可以在下一个赛段身着黄色领骑衫。穿着黄色领骑衫,在金黄的油菜花,碧草如茵的草地、碧蓝的湖水映衬下飞驰,这对于一个运动员是多值得骄傲的一件事。环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一般分为九个赛段,在环湖地区就集中了差不多一半的赛段。这是环湖赛的一大特色,因为这里温度较低,非常适合体育运动赛事的进行。
环湖赛每年开赛后,有不少的自行车爱好者加入其中,和运动员们一边参加影响越来越好、越来越大的的国际赛事,一边欣赏沿途的美丽风光,无不发自内心的说出“这边风景独好”的话,环湖赛是环湖人民的盛大节日,是环湖人民的荣耀。朋友们,这种独特的旅游方式你难道不想去尝试一下吗?
青海湖还有许多不解的神秘之处。幸运的朋友也许还能见到或听到青海湖中的“莲花生大师手印”,湖水“打盹”,“吉日鼓声”和“夫妻相会”等神秘现象。
不过,青海湖的神秘现象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最古怪的莫过于“海怪”的传说了。
“海怪”在环湖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朝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记载:“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纹,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
据说那些目击“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煨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
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解放前,有人在太阳快落时到青海湖边,见一头比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地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无角,双眼闪闪发光。还有人见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不见踪影。又有一次,有人发现湖水波涛汹涌,见有异常,便报告了不远处马步芳的驻军。部队很快把湖边围住,不让百姓接近,人们从远处看见湖上空云中有一物,似乎是传说中的龙,湖水被“龙”向上吸或吐着,形成一个粗大的水柱。八十年代,有一条机船在湖中作业,船上的人见前方有形似渔船的动物浮沉戏浪,正想靠近仔细观察,但神秘物已沉入水中,1987年,有人到湖边拍照,忽然发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冒出一个有二三头牛那么大的怪物。怪物背部灰褐色,目击者认为是一条大鱼,可刹那间那怪物昂起像驼鸟一样细长的脖子,它的头是三角形的,好像还有水珠喷洒。
青海湖“海怪”是个谜,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求。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传说,给青海湖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