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晏县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深化三项措施,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是着力加强培养,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开展“内培”“外训”“结对互助”三种培训方式。“内培”,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远程网络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安全培训、校本教研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外训”,采取送出去的方法,把培养对象送出去培训,培训结束返岗后,再组织全体教师培训,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共同进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把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通过上公开课、观摩课、同课异构等方式,在互动交流中感悟、反思和提高。“结对互助”,我县各学校中小学分别与山东临沂实验中学、临沂朴园小学、西宁市七中、西宁市贾小庄小学等名校结成手拉手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采用教师交流轮岗方式,派出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送教上门,部分优秀骨干教师还与我县中青年教师建立长期的“师徒”、“导师”关系,进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帮助指导我县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素质提升。近年来,先后选派460人次教师参加国家级学习培训,选派40人次校长(园长)、410人次教师参加省级培训,500 余人次教师参加远程培训,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先后邀请51名手拉手学校管理人员、学科骨干教师来我县中小学指导管理、教研教学工作,我县共选派6批次共198名各级各类教师赴外地参加交流培训、观摩学习和提高培训班。
二是着力内部挖潜,实施“名师名教”人才工程。实施学科带头人锻造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拔尖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有计划地安排参加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同时根据拔尖人才的专业特长有计划地开设各类讲座,定期上示范课和进行专业指导,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和课程改革中的领头雁作用。按照“以老带新,以优促庸”的原则,以明星教师、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手段,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辐射带动全县教师的共同提高,逐步形成老中青、强弱搭配合理的梯级层次教师队伍,使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军人物。完善学校人才成长机制,通过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公开课评比等“实战型”培训,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同时,针对教师特点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着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导师制、师徒结对制,对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使每所学校都有一批骨干教师。组织全县95%以上的教师参加了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秀课堂评选工作。完成了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教师全员注册、全员培训工作,培训合格率达到100%。近年来,先后涌现出国家级教学能手3名,省级教学能手10余名、州级名师20余名,“县级明星教师”20余名,教坛新秀10余名。
三是着力合理使用,在稳定人才队伍方面下功夫。推行校长职级改革,制定《海晏县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方案》。按照任职资格、条件和岗位职责要求,设立校长职务等级序列,校长的收入在过去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新增职级津贴。全县共评定特级校长1名,每月发放职级津贴400元;一级校长2名,每月发放职级津贴300元,二级校长6名,每月发放职级津贴200元,每三年评比一次,促进了学校管理层“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良好氛围的形成。充分根据教师自身专业特点及学校岗位,推进教职工岗位聘用制度,落实“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了全县教育名师资源库,全县共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共20多名优秀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入库,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全体教师赶有方向,学有榜样,尽快成熟成才。建立了县城中小学、幼儿园专业人才教师到基层学校、幼儿园“捆绑式”支教制度,加强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同时解决了农村艺体学科教师人才不足问题。
虽然我县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缺编的老大难问题,藏语、英语、音、体、美等专业教师较为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