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服务为宗旨,保障全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一是建立了集用工求职登记、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创业担保贷款、档案托管、失业保险参保审核、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大厅。截至目前,全县新增就业506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积极开发乡镇、村公益就业岗位12个,有效解决了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二是认真落实省、州、县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与劳务派遣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现场办公活动,为劳动力提供上门“一对一”、“面对面”的就业帮扶。截止目前,依托青海安业劳务派遣公司实现劳务输转310人次。三是充分结合“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举办了人才现场招聘会4场(次),为城乡劳动者免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余份,与7家企业和10多家个体工商户联合,签订用工意向协议61份。四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电视等媒体,定期发布就业政策、用工信息等,为求职者提供免费求职登记、免费就业指导、免费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特别是利用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指定就业局、各乡镇、村(社区)、企业专人负责,向广大求职者实时发布招聘信息,实现信息发布“村村通”,目前已吸引1700多名求职者关注。各类信息发布做到及时更新,共发布用工信息34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550多个。
以鼓励创业为引导,带动就业工作快速推进。始终把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作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积极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平台建设,使之形成集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和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孵化基地。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扶持资金、创业指导、后续跟踪服务等,确保创业者成功创业。截止目前,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67万元,扶持112人创业,预计将带动320名人员就业;受理贫困劳动力创业担保贷款45万元,将扶持9名贫困劳动力创业增收致富。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手段,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全县中心工作,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与部门、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和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调对接,采取进乡村、入社区实地调查和网上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调查,组织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全力推进培训、鉴定、输转“三位”一体化建设,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力争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培训1人、转移就业1人、脱贫1户。截至目前,城乡劳动力参加皮绣、挖掘机操作、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培训23期1074人,贫困劳动力参训人数达261人。特别是通过整合扶贫、旅游等部门培训资源,按照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开展了乡村旅游服务、玛尼石刻和丹噶尔皮绣培训班6期224人。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开展了村级保洁员岗前培训5期200人;在三角城镇和金滩乡开展了山东援建精准扶贫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班2期64人。
以统筹城乡就业为目标,协调搞好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及时将就业及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调整为就业(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统筹安排。二是用“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发展同山东省临沂市等援建地区的劳务协作,到劳务输出基地和用工企业考察,搜集了大量的用工信息,选择用工多、条件好、待遇有保障的企业进行洽谈,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及时宣传省外劳务信息,正面报道省外劳务人员典型事例,在各乡镇举办了城乡劳动力赴山东省转移就业宣传活动暨现场招聘会,引导广大农牧民“走出去”。二是本着争创新品牌的思路,以丹噶尔皮绣为基础,全力打造具有海晏特色的劳务品牌——“金银滩藏绣”,大力发展“炕头经济”,开辟农牧区妇女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广阔之路。今年从事藏绣皮绣作品制作的灵活就业人员达180人。截至目前,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875人次(其中,跨省输出129人次, 省内跨区输出1549人次,县内输转3197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15人次。外出人员劳务收入达1950万元。
以建立完善机制为保障,努力开创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局面。根据省州《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制定了《海晏县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措施》,为全面做好全县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建立了部门联动、多方合作、分类培训和统计监测四项机制,有利推动了就业创业工作得到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