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海晏
海晏“四进”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海晏县人民政府:http://www.05316688.com    来源:海晏县政府办公室    创建时间:2016/4/11 10:31:31    

 

“十二五”期间,海晏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提高消费、扩大就业、优化结构、促进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建设“高原特色旅游县”的总体目标,推进“旅游进乡村、旅游进园区、旅游进城镇、文化进旅游”的“四进”战略,以发展理念的大转变,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旅游开发由单一依靠政府投入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转型。着眼旅游开发资金缺口和管理瓶颈的双重制约,摒弃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从培育市场主体和优化投资环境入手,大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引进10个旅游开发企业,参与旅游业建设,促进景点开发、管理、营销方式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达玉民俗村景点打造中,以转让经营权为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海北达玉部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较具规模的,集自行车租赁、换乘、服务保障及藏文化传播、住宿、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自行车户外旅游运动基地,探索出一条“企业开发、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旅游开发新路子。仅2015年,达玉民俗村景区接待游客19.64万人次,旅游收入905万元。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政府着重强化监管,把好景点建设的规划关、企业投入的资金关,强化基础配套、信贷扶持、宣传推介等服务措施,保证了景点建设上定位不走样、资金可持续、建设有力度、质量有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旅游景点建设规模化和高端化。

二是推动旅游建设由单一景点打造向“统筹规划、整体提升”转型。坚持把“统规统建、规范管理”作为提升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的关键,统筹规划旅游建设与乡村、园区、城镇和文化产业发展相衔接,提升全县旅游业整体形象。通过开展村容村貌整治、“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异地搬迁,规划整治26个村,打造4个农牧民新村,建成3个寺院广场,开办农牧家乐28家,形成315沿线乡村旅游景观带,带动了500余户群众实现旅游就业增收。加强园区旅游发展,在藏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了采摘基地,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园建设较具规模的餐饮城,启动建设了集旅游、文化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海晏成功申报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凭借海晏作为西宁1小时经济圈唯一牧业县、环湖北岸牧区城镇第一站的优势,集中整治县城街道风貌,建成了海晏大酒店、文博馆、文体活动中心、河清海晏雕塑等标志性建筑,县城特色风貌、文化品味、整体形象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旅游环境,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海晏县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金银滩景区管理办法》、《农牧家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22个接待点进行星级评定,规范整治40家农牧家乐、旅馆、餐饮店。重点加强环湖周边环境风貌整治,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安装路灯、广告牌整治等资源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景区项目建设准入,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旅游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推动旅游产业由单一观光旅游向“多元融合、丰富内涵”转型。着眼构建以“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和民俗体验旅游”五位一体的特色旅游发展格局,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掘历史文化、依托民俗文化、凸显生态文化、融合宗教文化、开发体育文化,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捆绑联建开发了富有蒙古族文化内涵的马背民族互动营和东大滩水(冰)上乐园景区,有效整合了优势旅游资源;借助环湖自行车文化快速升温,成功举办“金银滩自行车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文化活动,自行车游、自驾游成为新型旅游业态;推动“文化+旅游”的新型营销方式突破,研发虎符石匮、藏乡剪纸、民族服饰、动物标本、“梦幻海晏”宣传光碟、海晏宣传画册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编排了 “青海湖圆舞曲”、“欢乐达玉”、“青春律动”等优秀民族类文艺节目,形成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特色旅游发展态势;创新旅游“互联网+”发展模式,开通海晏智慧旅游微信平台,实现了旅游资源的网络推介,海晏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