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海晏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由分散办学向集中规模办学的历史性转变,教育事业步入了提升质量、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强化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启动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将21所中小学调减为县寄宿制民族中学和县寄宿制民族小学两所学校,使全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累计投入资金3210万元,完成了中小学标准化运动场、风雨操场、周转房以及教育信息化装备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资金19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县城幼儿园和10所村级幼儿园,支持开办1所民办幼儿园,实现了农牧区学前教育县乡村全覆盖。落实资金200余万元率先在全州启用了校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组的评估验收。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以“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年教师特色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能手优质课”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不断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制定了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制度机制,有效转变了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十二五”期间我县普通高考上线率达到98.96%,重点上线率达到12%,本科上线率达到17.3%,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3.4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3.5%以上,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13.12%。
追求精细实效,加强教育管理。进一步理顺校园管理体制,制定了涵盖教学、后勤、安全、资金等七个方面的制度166项,学校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轨道。强化学校应急制度,举办了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后勤管理、食品安全知识、学校后勤工作、防灾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等专题讲座,培训人员1800多人次,促使后勤管理逐步向精细化、规范化迈进。
全面落实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了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了各项补助资金,通过开展“金秋助学计划”等活动,实施了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政策,对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进行就学资助,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二五”期间,为全县598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163万元;为145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基金29万元,分别为615名应届农牧区贫困大学生和中职学生发放三江源奖补资金725万元等。
狠抓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加强中小学校长(园长)、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共选派212人次教师参加国家级学习培训,98人次校长(园长)、教师参加省级培训,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远程培训300余人次。加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狠抓学校教研团队建设,重点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科带头人,涌现出全国百名优秀校长1名,全省道德模范1名,省级先进7名,州级先进20名,县级先进70余名。采取退休、转岗分流等措施,解决了中小学教师队伍超编、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这一老大难问题,优化了师资结构。目前,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六是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学环境。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6亿元,中小学教师培训纳入了地方教育发展规划,校长和班主任津贴列入了财政预算。每年设立了20万元的教师奖励基金,落实资金40余万元,把村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从50元提高到300元,县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200元,为10所村级幼儿园每年落实了燃煤及水电费补助10万元,炊事员、厨师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全县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到13平方米,生均图书达到29.5册,教学仪器及音体美器材生均达到145元。全县初中生均占地面积达到4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到17平方米,生均图书达到69.9册,教学仪器及音体美器材生均达到2284.15元,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达到13台。